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政策文件>规范性文件

【文件有效】袁府发〔2022〕4号袁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袁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关于印发《袁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袁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523

(此件主动公开)

袁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区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依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赣府发〔202128)和《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宜府发〔2022〕8号),立足袁州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宜春市第五次党代会、袁州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身服务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提高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健身场地设施短板,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与综合价值,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发展目标。持续推动群众体育“六边”工程建设,重视全民健身、支持全民健身、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25年,建成与袁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8.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6名。

二、主要任务

(三)上下联动,全域覆盖,倡导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新风尚。

普及全民健身意识。广泛开展健身知识讲座、科学健身大讲堂、送体育下乡、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到、学得进的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推动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将全民健身文化推广普及的触角逐步向最基层延伸。

倡导新健康理念。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吸引大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倡导“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消费理念,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社会共识,促进各级各类人群身心健康。

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向社会和公众推广全民健身经验,树立全民健身榜样,紧扣时代主旋律,唱响体育好声音,讲好健身美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四)完善体系,规范管理,激发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新活力。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骨干,群众身边的社区健身团体、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加强体育总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各单项体育协会制度,推动其他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按照“4+X”(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若干备案的其他体育社会组织)的模式,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让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成为全民健身的核心。持续巩固现有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指导站和村(社区)全民健身指导点建设成果。

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构建以体育总会为代表的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内部治理,完善组织架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创建服务品牌,普及健身项目。积极改善体育社会组织办公条件,各单位要创造条件争取为体育社会组织免费或低租提供办公用房。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通过赋予职能、购买服务、培训骨干等完善扶持政策,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普及推广体育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等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袁州区体育社团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体系,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业务培训、年审、党建、财务审查、考核和奖励等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实现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的规范化。

(五)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供给新发展。

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聚焦群众就近、科学、多样化健身需求,综合考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分布、存量设施布局、建设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统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和住宅小区建设等工作,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工业遗产、闲置场所和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区域,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便民实用的开放式运动游园、多功能运动场等中小型场地设施。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全民健身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支持在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文化旅游场所等区域配套体育健身设施。鼓励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等。探索建设社区百姓健身房,打造距离亲民、价格亲民、服务亲民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支持各乡镇、街道依托城市公园、沿河沿湖地带、郊野山地等良好生态资源,高质量建设健身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城市休闲步道。增加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推进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等建设,利用文化礼堂和低效用地等推进美丽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在全区新建或改扩建2个以上县级标准体育公园,新建健身步道20公里、自行车骑行道15公里,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全民健身中心,新建改扩建县级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不少于2个,新建12片以上社会足球场,力争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1块。

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持续改造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硬件设施条件,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率。完善场馆配套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场馆改造成覆盖全人群和涵盖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等多种业态的体育综合体。鼓励引入社会专业运营团队承接或参与公共体育场馆运营,规范运营行为,确保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公益属性。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优化公共体育场馆绩效管理方式,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六)立足区情,培优品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内涵。

精心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打造品牌赛事引领、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多主体主办、全人群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举办好袁州区全民健身运动会、“体育·惠民100”全民健身日群众体育活动成果展示、“工会杯”职工运动会等群众性综合赛事,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气排球、羽毛球等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业余联赛。支持各乡镇、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培育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挖掘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好“南庙武术”这块金字招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举办线上赛事活动,开辟全民健身线上线下融合赛事模式。

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充分发挥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因人、因时、因地、因需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努力构建形式多样、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广泛开展“三大球”及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广场舞、气排球、健步走、健身跑、水上运动、自行车、体育舞蹈、柔力球、登山、垂钓、工间操等休闲运动项目,支持开展地方武术、太极拳(械)、舞龙舞狮、龙舟、斗牛等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鼓励开展户外徒步、户外定向、冰雪、马术、击剑、轮滑、房车露营、航空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日等“体育·惠民100”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丰富群众节庆体育活动,推动体育生活化。大力推广居家健身模式。

推动重点人群参与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体协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等重点人群参与健身、乐于健身、受益健身。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支持开展青少年体育周末营、夏(冬)令营等精品活动。鼓励在新建社区建设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和运动指导服务,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的作用,办好老年人健身体育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行工间操等体育活动,引导更多职工参与健身。推动残疾人健身场所建设和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体育开展,办好残疾人运动会。结合妇女节等节日,积极开展广场舞、气排球等适合妇女参与的赛事活动。

(七)健全机制,惠民便民,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新水平。

健全科学健身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普及模式,支持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开展科学健身服务“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活动。做好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提升体质监测服务标准化水平,推广个人健康档案和运动处方服务,不断提升国民体质合格率,2025年达到92.5%。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工作,结合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2025年达到38.5%。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工作,提高达标测验覆盖率和优良率。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范围,增设培训项目。大力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协会会员、体育教师、健身达人及基层社区(村)干部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确保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大力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活动招募、信息统计和查询、线上培训和考核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的管理和服务。

(八)多措并举,多元汇聚,拓展全民健身跨界融合新模式。

推进体教、体医、体旅等行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社团开设公益性课后兴趣班;支持学校、青少年社团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体育俱乐部。加快推进体医融合,以大健康发展为理念,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导向,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端口前移”意识。推动体卫融合机构向基层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开设运动康复门诊,试点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工作,推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探索重点人群“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干预工作机制和适宜技术。加快推进体旅融合,将袁州区各个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影响和制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融合的壁垒,优化政策设计、完善制度机制。以群众体育为基础,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拉动体育消费,厚植体育人才培养根基。以竞技体育为引领,弘扬体育精神,扩大体育人口,壮大体育市场。以体育产业为支撑,助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扩大体育服务供给,形成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共商共享、互通互惠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袁州体育治理效能。

推进赛事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互联网+赛事活动”为载体,举办网络赛事及线下推广活动。以示范、培训、宣传为抓手,开设线上公益课程,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服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引导各级各类运动协会、机构和平台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常态运行模式,努力构建“教、测、练、赛”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全覆盖体系。

(九)优化市场,培育重点,促进全民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民健身产业市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丰富体育服务供给。借助袁州生态资源优势,鼓励加强户外营地、汽车露营营地等设施建设,发展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等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开展参与性强、观赏性高、适合不同人群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增强体育消费粘性,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加强体育产品服务质量监管,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

探索体育新业态。制定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建立健全赛事标准体系,以水平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品牌赛事为重点,支持依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打造精品赛事。发挥体育产业综合效应和带动作用,以“体育+”和“+体育”的模式,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健康养生等领域融合发展,延伸发展与体育相关的各类业态,引导具有消费引领型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

三、保障措施

(十)科技保障。准确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需求,稳步推进基础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体育信息资源归集,依托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平台、江西省体育运营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体育系统统计平台、体育场地统计调查系统等系列网络信息化平台,对全区体育核心数据进行集中、规范、整合,推动智慧体育、数字体育建设,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健身、娱乐、休闲、消费等体育产品及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民众提供体育场馆预订、健身场所查询、在线健身指导、运动处方治疗、体育大数据共享等信息化服务,为体育惠民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十一)人才保障。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体医融合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工作者提升服务技能,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鼓励退役运动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校体育教师等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全民健身服务工作。构建全民健身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根据省体育局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推进指导群众健身的教练员职称评定工作。

(十二)政策保障。由政府统筹公共预算资金、彩票公益金和上级专项等资金,大力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充分发挥教体部门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的作用,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健身设施规定。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指标与评估体系。依法加强对预付消费卡、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体育培训市场等领域监管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十三)安全保障。加强各类全民健身设施安全运行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统筹做好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十四)文化保障。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打造全民健身文化精品工程,运用多样化媒体手段推广全民健身典型案例,鼓励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参与体育文化宣讲工作,支持体育主题类影视摄影等文化作品创作,深入挖掘红色和苏区体育史,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利用袁州“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在重大体育赛事节点开展健身文化展示、学术论坛等主题活动,表彰奖励全民健身先进组织和个人,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社会新风尚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全民健身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组织实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纳入区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协作,将全民健身融入各部门相关政策中,推动全民健身重大政策措施落地实施。

(十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袁州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有关决策部署,持续有力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实现政策叠加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