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春市袁州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访问量:   发布时间: 2022-04-02
【字体:

202231日在袁州区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上)

袁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关于宜春市袁州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它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36亿元,增长9.2%;财政总收入47.44亿元,增长1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2亿元,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09亿元,增长17.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7元,分别增长7.6%和7.8%。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实体经济稳中向好,首府速度成绩斐然。坚定首府担当,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在全市前列,其中GDP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位列全市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市第二。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中加固一是工业效益稳步提升。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高质量发展。袁州产业园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考评中评为A类。生物医药获评全省三星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7%。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3.5 %、81.9%。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9家认定省“专精特新”企业13家。全力帮扶企业资本化运作,入选省企业上市映山红计划4家,列全市第一。二是创新引领捷报频传。成功获批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是全市唯一。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政产学研”合作项目36个,入围市“揭榜挂帅”榜单4个,入选第三批省“双千计划”项目10个,实现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零”突破。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4家,列全市第一。新增4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居全市第一。三是数字经济未来可期。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平台,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金桥数字经济广场项目已初步建设完成,累计入驻电商、直播、数字服务等企业40多家。积极推动智联应用,打造养老智慧信息平台,推动智慧教育应用普及,建立智慧云平台助力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借助微信、抖音、微视等平台开展智慧旅游营销宣传加快建设5G网络,目前共建设5G基站688个充电桩253个,数量均列全市第一。四是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积极促进居民消费,先后开展第三届“双品网购节”“袁州人游袁州”活动赣西农批商贸市场交易额达106.7亿元。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网络零售额31.73亿元,列全市第一。开展电子商务、直播等培训18期部署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直播带货比赛。不断优化消费平台,改造农贸市场项目8个,纳入全市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单位4家,申报市级培育重点电商(智慧物流)平台1家,完成惠农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2个。五是文旅文创品质提升。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及红色旅游线路6条、打造高品质民宿5家,创建英山村、塘下村等省3A级乡村旅游点。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上,选送的“隐逸轩”智热登山鞋系列产品摘得江西省唯一金奖。组建袁河锣鼓戏剧团,新增非遗项目5个。获评2021—2023年度省民间文化艺术版画之乡。

(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守住粮食保障红线。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94.14万亩,产量7.1亿斤建立水稻新品种展示核心示范区1个,展示面积200亩展示水稻新品种42个,推介发布主导品种18个,全区良种普及率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春耕生产云备耕先进做法被央视报道,粮油生产全年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7次。天稻粮安荣获2021年江西省科技一等奖、第三届江西省优质稻品质金奖。是打造农业产业体系。富硒农产品基地达25万亩,市级富硒龙头企业数、市级富硒示范基地、富硒认证产品数均居全市第一。高产油茶林达28.6万亩,产量超8000吨,全省首个油茶科技小院落户袁州。发展农业经济作物。新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5750亩,新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万亩,新增水果种植面积0.5万亩。水产品产量3.6万吨。生猪存栏52.1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51万头,生猪出栏81.01万头。加快“两品一标”认证截止2021年底,绿色有机认证企业30家,认证绿色有机产品数71个,地理标志认证1家。2021年新增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9家,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四好农村路”241公里。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全区农村转运生活垃圾至市焚烧发电厂9.32万吨,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100%,95%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目标任务完成16个。建成新农村建设点274个,创建美丽村庄35个美丽庭院5756个。

(三)项目拉动铆劲加力,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坚持“项目为王”发展理念,深入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一是重大项目推进有力。率先成立招商指挥服务中心为项目落地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全区新签约项目43个,总投资287.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7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20亿元以上项目6个。区挂点领导通过实地走访、现场督导、召开调度会等多形式,研究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跟踪、调度解决,把推进项目建设放在加快全区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落实。2021年列入省、市调度重大项目86个,完成投资238.3亿元,其中列入省大中型调度项目47个,完成投资160亿元。二是争资争项取得实效。积极研究国家资金政策,加强向上对接协调,谋划储备国家支持领域项目,全力争取资金支持。2021年争取到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项目32个,获批资金1.69亿元,占全市份额10%以上,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获中央预算内资金1.27亿元,占全市份额22.2%。获批专项债资金4.36亿元。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源供给,2021年10kV及以下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共计172个单体工程,总投资6284.55万元,已全部完工且投运。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新增标准厂房面积16.27万平方米。清理盘活土地1131.94亩,平整土地648亩。完成医药工业园湾里路改造提升、锦源新区锦绣路建成通车。

(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改革和开放相促进,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一是开放合作取得突破。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赣湘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袁州区位列其中。为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区域造血功能,全力推进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锦源新区)建设。参加湘赣边乡村振兴协作座谈会、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等会议,在合作框架下力促产业、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二是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不动产登记、抵押登记分别缩至3个和1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办理流程从106天缩至45天。已为2552家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首套公章。扎实落实“降成本、优环境”惠企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11.2亿元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4.65亿元。“互联网+监督+营商环境”平台在全市推广应用。袁州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各类信用信息229.87万条,并在全市率先开展“诚信示范街区”创建工作。三是基层改革落到实处。推进宅基地改革全区276个行政村4410个自然村开展宅改工作,拆除农村破旧房21.4万平方米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已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4.6万全区28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折股量化工作,集体经济“空壳村”已全面消除。

(五)生态文明持续推进,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巩固提升生态优势。一是高质量建设生态工程。完成森林抚育5.9万亩、新增人工造林1.65万亩,完成国家战略储备林项目1000亩。获批国家级森林乡村5个、省级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我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全省首批完成任务县市之一。二是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6.7%,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开展了砖瓦行业专项检查、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抓好敏感时节禁烧巡查,严控秸秆焚烧和垃圾焚烧。夯实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完成市大气专委会现场督查问题15批次,完成督查问题整改率100%。三是严要求实施碧水保卫战。各国控、省控和县界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水体,水质优良率为100%,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区地表水断面未出现劣Ⅴ类、Ⅴ类水质。积极推进4个乡镇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待省政府批复。开展工业污水污染问题大排查,推动了园区污水管网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应急能力提升和在线监控设施不断规范。四是全方位开展净土保卫战。推进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建设,丰日冶金、红狮水泥等环保项目已投入运行,极大缓解了赣西区域危废处置压力。对全区80家已录入危废管理平台的产废、经营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开展高毒禁限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全区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六)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民生保障落实有力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齐心协力做好民生工作。一是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开展重点人群摸排管控累计排查重点人群2366人累计集中隔离2350人所有乡镇街道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应急演练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区财政投入疫情防控资金备足备齐疫情防控物资。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完成接种任务160.8剂次,确保疫情防控落实到位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年过渡期内脱贫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各项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到位兜底保障全部达标统筹发放各类帮扶资金2亿元,顺利通过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就业援助服务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638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完成128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全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8亿元,扶持创业1324人,带动就业865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9万人。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完成7851人,各类技能培训1.37万人。四是扩大社保受惠人群。全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 16.61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 13.53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 1.95万人,累计拨付养老金4亿元。全区居民医保参保人数93.42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5%以上;职工医保参保人数5.09万人。是提高民生服务质量。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个、背街小巷改造44条。棚改安置房小区开工12个,交房3963套。全区362个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医疗机构“6S”精益管理。免费救治各类重大疾病病例2000余例,为近35.67万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完成社区嵌入式养老院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困难对象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300户。文明丧葬新风逐渐形成公益性公墓建设与管理基本到位成立袁州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厚礼工作室”,全力帮扶、化解退役军人困难。发展教体文化事业建设教育补短板项目,新改扩建学校10所提供学位2.5万个。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双减”政策有力落实排查整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63家开展课后服务学校76所、延时服务惠及学生96819人。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4完成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全市第六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均第一名。推进书香袁州建设完成28个乡镇街道基层文艺小分队建设完成省文保水江苏维埃政府机关遗址群维修。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建设区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75个,拥有人民调解员1269人,成功化解矛盾2433件。强力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累计劝返“滞留缅北涉诈高危人员”260为群众挽回损失1.19亿元建设“雪亮工程”完成上线监控点位600建设“智能安防小区”83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21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实体经济和企业经营困难较多,大项目好项目相对较少传统产业面临转型阵痛,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企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突出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计划安排情况

今年政府工作的整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态势和成效处于全市前列、力争全省一流水平,加快冲刺全国县区经济百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外贸出口总额量稳质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更好完成2022年计划,重点做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质效双升,在区域发展实力上铸造辉煌聚焦产业强基,拉升标杆、对标先进,把做强产业经济作为稳基本、进位次、优结构的重抓手一是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做大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打造生物医药核心区,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做大锂电产业,围绕宜春时代、国轩高科上下游发展配套企业,打通锂电产业“三大环节”,力争锂电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做强智能装备制造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电子信息集群营业收入实现110亿元。力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5%、40%。加快百神、航宇等企业上市进程,力争新增规上企业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个,打造“专精特新”企业30家。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力争工业固投同比增长12%,技改投资占比不低于40%。二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积极对接省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5G孵化和应用,推进“数字+”建设。依托园区智慧平台,提升数据产业承载能力,打造袁州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突出龙头带动,支持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达成产业集聚效应助力。鼓励和引导企业改造升级,开发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产品。培育壮大服务业,实施新一轮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中心城区的虹吸力。加快万达商圈建设,提振鼓楼传统城市商圈,支持润达国际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夜间经济街区、高品质商业街区。组织重点商贸企业开展消费促销活动,大力发展无接触式交易服务。积极推广红色研学旅游线路。谋划温泉养生、农业采摘、森林康养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环中心城区30分钟车程高品质乡村旅游圈、8个精品乡村旅游点。三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年财政预算支持科技创新1亿元。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建成科技成果“孵化器”和“加速器”,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4家,加强与“双一流”高校、中科院所属院所合作,共建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打造人才聚集高地,鼓励袁州籍人才回乡发展,加快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打造聚焦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四是深入开展强链工程。针对主导产业发展,全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紧盯科技含量高的领军企业、大体量的“5020”项目、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力争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39个,亿元以上项目58个,“5020”项目10个。逐步优化项目结构和效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力争打造1条在全省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链。

(二)凝聚发展力量,在稳定增长支撑上打造新优势。坚持“稳”字当头,推动政策资源、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集中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高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项目挂点领导、挂点单位服务机制,加大项目前期审批手续服务力度,力争既好又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量。2022年列入区重大建设项目112个,总投资565.9亿元,其中列入省大中型项目43个,总投资322.6亿元。二是加大项目谋划力度。按照国家适度超前布局项目要求,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挖掘我区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找准国家政策和袁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加大对产业发展、能源保障、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等项目谋划力度,不断拓展经济辐射范围,筑牢全面发展基础。力争全年向上争取各类资金29亿元。三是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强化金融保障,优化银企对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强化能源保障,积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科学规划布局电网工程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消纳能力,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强化用地保障,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深入开展“节地增效”“满园扩园”行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提供“拎包入驻”服务。加强医药园南区路网建设,启动新园路、康明路、金岭路等七条道路建设。

(三)聚焦重点领域,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开拓新局面。

坚持把改革深入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跨区域开放合作,改革开放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一是做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充分发挥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作用。持续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为企业纾难解困。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赋予乡镇、街道97项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全科受理乡镇、街道全覆盖。拓展提升“赣服通”袁州掌上服务能力。加强政务服务大厅“有求必应”服务专区建设,完善帮代办机制,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友好度、智能化水平。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新完善袁州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营造风清气正的信用环境。聚焦企业落地全过程、发展全周期,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企、驻企特派员、“白名单”帮扶机制。畅通政企线上线下沟通渠道,完善政企圆桌会、“亲清”早餐会等制度。力争营商环境指标评价水平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国有资本运营改革,提资本运作和经营能力推动国投集团信用等级提升至2A+。深化农村宅基地、山林权属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流转适度集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实施开放升级战略。全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进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赣湘边区域合作等发展战略机遇,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度参与赣湘边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积极达成发展共识,形成更多合作框架。加快赣湘边区域合作宜春产业园建设进程,确保一期标准厂房及配套工程年底完工,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向上对接协调,启动谋划湘赣边高速公路(宜春袁州段)建设。将更多需要支持的事项提交到国家、省级层面联席会议讨论,争取上级更多政策支持。

(四)突出宜居宜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上绘就新画卷。以乡村振兴为总揽,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村和谐有序。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兴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万亩。实施优质粮食、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实现粮食稳产7.1亿斤,蔬菜播种面积18万亩。保持生猪稳定供应。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富硒品牌,新增富硒农产品基地7万亩;建设高产油茶育苗大区,新增高产油茶种植面积5000亩。依托星火农林、青龙高科等企业,推动油茶产业向多领域发展。推进万亩富硒脐橙产业园建设,推动富硒脐橙产业种植、加工、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主体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龙头、合作社和经济能人,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5家。二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紧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强化与行业部门的数据共享,加大精准监测,不限制监测对象规模,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持扶贫产业发展和就业并重,多渠道增加易致贫户收入。三是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重点围绕新农村点和美丽庭院建设、规范农民建房、厕所革命等方面做好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巩固提升“三线六边”环境整治成效,因地制宜推进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四好农村路”140公里,改造危桥5座四是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机制。做强乡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力争省定重点帮扶村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打造5类乡村振兴样板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合资源资金、人员力量,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纵深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和亮色,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常态化开展污染防治。狠抓“四个领域”减排,大力推进“四尘三烟三气”防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入排污口整治,确保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建立和完善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长效机制。提升科技治污水平,完善大气、农业面污染自动监测系统,实施工业园区一体化环境监测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二是加强生态系统修复。逐步优化区域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席会议机制。抓实森林资源管护,完成造林绿化1万亩,完成2021年林业图斑整改466处。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完成绿色矿山、废弃矿山修复46个,机制砂整改20家。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紧盯“双碳”目标任务,完成碳达峰方案编制,开展林业、农业、工业碳汇开发,拓宽“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全力平衡地方产业发展和能耗“双控”的要求。支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严控“两高”项目,按照完善手续类、整改提升类、关停退出类、历史遗留类等四类处置方式,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红狮水泥、京能集团等企业加入碳排放市场交易。完善新能源车辆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园区清洁能源使用。

秉怀为民初心,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办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打造高质量就业示范点,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400个。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增公办幼儿园4所,启动第二幼儿园建设,增加托幼园位1700个。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快袁河小学等4所学校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5000个。加强乡镇卫生院床位建设。打造健康养老呼叫、运营中心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加强城区、集镇停车管理,新增车位3000个。二是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42个老旧小区、13条背街小巷建设,加快箭道、珠泉、丽湖等农贸市场建设,加快东园小区等安置房建设。完善社区服务配套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建管水平。深入推进书香袁州建设,建设城市书角100个、城市阅读美空间1个,推广全民阅读。强化文教融合,推广南庙武术、袁州版画等,传承发扬非遗品牌。大力弘扬袁州争先文化、红色文化。推动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健康娱乐活动融入市民生活。三是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建立健全多层次联防联控机制,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健康袁州建设,普及卫生健康和应急救护知识,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突出基层卫生人员健康服务作用,启动卫生系统人才“归巢计划”。积极推进“一老一小”工作,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确保不落一人。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七)建设平安袁州,在社会综合治理上彰显新担当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加强基层综合治理,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一是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反应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攻坚战,紧盯重点领域、行业,持续加大隐患排查的力度,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力争全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20%。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科技治超,落实“路长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以六大行业领域整治为牵引,带动其他行业领域整治持续深入的开展。持续加大对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开展房地产、棚改、非吸等重点领域信访积案化解,确保信访积案总量下降50%。开展禁毒工作,深入打击整治黄赌违法犯罪。三是不断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弘扬“枫桥经验”,强化红色治理,以推进“红色治理·平安管家”为抓手,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着力打造区、乡两级矛盾调处中心。强化综治中心运作和“雪亮工程”整合应用。优化完善基层网格员队伍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全区“雪亮工程”“智能安防”建设提档升级,确保区域公共安全指数及群众安全感得到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袁州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姿态,奋力冲刺全国县区经济百强,在助力宜春建设江西综合实力强市展现首府担当,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信息来源:袁州区发改委
【打印本页】 【纠错留言】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袁州区人民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